招生就业

THIS NAME

就业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招生就业 >> 就业 >> 正文

调查:“海投”“海筛”对学生企业均不利

发布日期:2011-11-23    作者:admin 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中华英才网首份“校招”专题调研的结果显示:受访企业每个招聘岗位平均可收到超过400份简历,招聘人员平均只用少于1分钟甚至数十秒时间来检视一份简历,导致招聘效率和应聘成功率极低。

当知名企业进入各大高校开招聘会时,内容详尽、装帧精美的应届生简历就开始满天飞。按照各类学校及企业的结构分布,选取由大学生及企业人士组成的536个有效样本,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,发现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采用“海投”策略,因职业取向的目标性较弱,每人平均投放简历超过40份,其中10%甚至超过100份。经过整年度的校园招聘,企业所获的简历总量平均达5万份以上。

这种“跑量招聘”在一定程度造成企业校招人员的巨大工作负荷,他们必须以高速筛选简历,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,只能放弃对应聘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定性评估,往往只通过简历上的某项单一标准来取舍人才。在大批量淘汰简历后,企业还需经过多轮面试、笔试,以确保找到最合适的应聘者,从而拉长了学生从投放简历到收到聘书的时间。于是,学生在此期间就继续“海投”其它企业,来增加自己的应聘成功率。最终,这些企业平均遭到约20%的目标聘用学生毁约。

此次调研表明,这种传统的 “海投循环”对供需双方均不利。一方面,学生常常抱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真实能力,而当学生认为岗位与自身并不匹配时,毁约率上升的问题又随之出现;另一方面,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也对“招人难、难招人”的困局表示无奈,目前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事经理认同:简历能真实反映毕业生就业能力。不少接受调查的企业反映,在旧模式下,技术型职位的招聘完成率通常还较高,但管理、策略分析、市场营销等相关职位,则需考察从业者的多种“软实力”,藉此方式却招不到足够的毕业生,招聘完成率相对就低,造成不少资源浪费。

据了解,在今年启动的校园招聘计划中,企业招聘量比去年有明显上升趋势,特别是覆盖各地的大型企业,有的国有大型企业平均计划招聘约400人,有的外资和民营大企业也达120人左右。在招聘渠道规划时,企业除继续投身宣讲会、校园网等覆盖面较大的校招途径外,也越来越多开始通过实习、见习计划和学校师长推荐方法来获得目标人才,“海投+海筛”模式正向“双向+互动”模式转变。